第一次用这么大的标题,大的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语言、想法虽然幼稚,但是希望能分享一些感受。
和Hans(德国爸)聊天,说到中国人谦和冲虚,热爱和平。也说到中国人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侵略国外国,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来没有发动过针对其他族裔的战争。又说到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中国自古不断被少数族裔侵略、统治,但是在文化上却从来没有中断、消亡,反而迅速的同化了外来文明,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容纳其他文明,真可谓海纳百川。
可是今天,我们主权完整、国力强大,可是中华文明却饱受排挤。近两百年来,国人似乎丧失了对自己文明的信心,自己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无视自己文化的精髓。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账户上到底有多少存款,不知道我们其实是在文明上多么的富有,反而认为一切传统、古典的都是腐朽落后、毫无竞争力的。
就在此时,日本人在看三国演义,华尔街在读孙子兵法,老外在学汉语,全世界的孔子学院正在兴起,而我们在哈韩哈日,看奥特曼和老掉牙的美剧,努力的汲取别人文化的糟粕。就拿美剧来说,美国文化的精髓在独立宣言、人权宣言里,在美国梦里,而不是在无聊的咖啡馆里。
前几天Hans的一个共济会(就是那个神秘组织)朋友来家里拜访,和我聊起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说他很崇拜秦始皇和蔡伦,自己经常惊叹中国文明的伟大。我嘴上谦虚了一阵,心里可真是担心。也许,以后我的孙子孙女们要到德国来学习自己的文化了。
现代科学,不过是几百年,就已经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水平。中华文明独特而伟大,历经几千年的锤炼和检验,可想而知有多少宝藏。
在德国已经半年多了,越来越感到西方人思维的局限性,西方文明、现代科学发展到现在也碰到了很大的局限。有些概念、境界,是只存在于在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中的。只有将东西智慧结合,才能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社会和经济金融的难题和瓶颈。
二十一世纪,的确是经济的竞争。这也体现在我们这一批人十有八九想在大学里学经济、金融、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等。但是更深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与冲击,中华文明更应该用好这一机会,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心,把西方科学等等纳入到自己的系统中来,而不是把自己肢解,迎合西方的标准。如果我们一味的模仿西方,拼命追赶而不重视自己的文化,那我们注定迷茫、彷徨。
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越是要抓教育,讲文化。美国的兴起,是源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诞生,源于自由、民主和美国梦。这种环境和思想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力量,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追梦者,于是有了今天的美国。如果我们能把传统文化再一次的点燃、赋予新生,以中国人的智慧,想想吧,这将产生多大的力量啊。
有时候和别人说起中华文明,那是自豪五比而充满信心。但是回顾头来,扪心自问:四书五经我通读了没有?肚子里的唐诗宋词库存多少?我对中华文明的精髓到底有多少了解?相比同龄人,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是很不错的(这里就不谦虚了),但是和文化本身相比,我的了解实在只是皮毛啊。当和别人真正进行深入探讨时,免不了的就会捉襟见肘。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老外怀着对中国文化满腔的热情来到中国求学,却发现自己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文化。哎,我可不想给老祖宗丢脸。
我带到德国唯一一本中文书,就是中英对照的道德经。我现在除了学德语之外,另一项任务,就是好好重修中文课。这里的“中文”,是中华文明。
现在国内的许多发展,都是在以极大的代价,而且越发展,内心越空虚。如果真正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找力量,那每天所作的一切都将是修心养性,不光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能让自己得到最终的升华。
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我在中国十一年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多大的问题。我们甚至连《论语》一遍都没读完。花在学习传统文化精髓上的时间,还赶不上做英语“灿烂在六月”。做吧,做到后来得出一条结论:英语,就是no why no reason! 这样的教育,是自杀式的,是在抹杀自己民族的未来。
说实话,说了半天文化精髓,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学,该到哪里去找教材,该去哪里拜师学艺。学英语,好歹还有个新东方,但是如果我说我要学中华传统经典呢?
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从自己文化的根源里寻找新的希望和出路。比如近几年基督教在中国红火得很,我不是非常喜欢。圣经故事里蓝眼睛黄头发的小天使,再怎么本土化也显得不咋和谐。中华文化,生长于中国的土地,中国人的信仰,就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中汲取精华,寻找答案。
哎,说了这么多,看的人可能都烦了。但是不吐不快。
重振中华文明,不光是挽救传统瑰宝,更是一项巨大的产业。看看俞敏宏,不就是教英语么,身价几十亿。那么想想,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文明的走向世界,这是翻天覆地的一项事业啊,这里面随便的某一项,就能产生一大批百万富翁。
比如高二和控江文化之旅时,在开封的摊子上喝了杯“大宋凉茶”,我和林智伟都赞不绝口,买了一杯又一杯,清凉香甜,回味无穷,一直到晚上,嗓子还甜甜的。要是把这地摊上的“大宋凉茶”好好包装,产业化生产,加入文化元素,迎合当下回归自然、健康生活的潮流,我就不信它卖不过断子绝孙的可口可乐。
文化复兴的背后,是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是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识,是商业战,是产业链,是科技,等等等等。我现在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看看自己如何能最大的发挥自身优势。但无论如何,现在对我来说,中国文化是必修课。
各位,够兄弟的,就加入这项事业。放眼看看世界,掂量掂量中华文明的价值,我们这一代有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当我们感受到历史和未来的召唤,那就根本不会浪费一分一秒,每天的生活也会充满激情、充满意义。
2009/02/12
中医现代化,解开死结! (转: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同时出现了“伪现代化”,劳民伤财,伤筋动骨。主要的死结,是在拼命的用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自然事倍功半。
我是外行,有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死结根本不是问题。
中医的发展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和西医才不过是三四百年。如果“现代科学”解释不了“中医药”,那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而不是中医的问题。我们应该沿着中以自身的理论和传统,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规则。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统计数据也是现代科学。
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经络的实质,不如直接知识和医术产业化,实实在在的造福人民。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接不接受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在中国全面推广,先把成果展示出来,让FDA反思他的标准流程是否有问题。
我虽然不懂任何关于中医的东西,但是我实实在在看到我德国寄宿家庭的男主人热爱风油精,拿风油精治头疼、治腿痒,泡澡,还推荐给他最好的朋友们。我不管风油精是什么原理,但我想:只要把风油精好好包装包装,比如用竹子做包装盒,让后加上用十国语言书写的说明书,背景是中国山水画,再讲讲文化,讲讲风油精的典故,那肯定能在欧美畅销,哈!
转:“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
采访缘起:“不是中医不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
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肺炎在全国肆虐,几令现代医学陷入无策可施的窘境,但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型肺炎,沉寂已久的中医学却显示出了她顽强的生命力。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经验表明:中医药防治非典效果显著。全国著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以下简称邓老)根据广东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当然,这个中医必须是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具体地讲,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
邓老还告诉记者:“全国其他地方的中医之所以不能像广州一样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很多中青年中医,包括六十岁左右的中医,大多西化了,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临床经验也很欠缺,对中医信心不够。而广东省中医院这两年组织医院的骨干大夫拜师、温习中医学经典,所以这次在面对非典时,广东省中医院的大夫就敢于用中医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许。”
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师承弟子、广东省中医院的陈伟大夫刚刚结束一线抗击非典的工作,他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在这次非典的防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学根基更扎实,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修养能像老中医们那样深厚的话,我们会发挥得更好。这个体会特别深。在一线治疗非典的过程中,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徒弟都深深感觉到,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确实是这样。”
“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陈伟大夫的肺腑之言是沉痛的。
从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具有五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以她神奇的疗效和“以变应变”的巨大灵活性得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认可。但是,在中医院校,一股不信任中医的风气却在老师和学生中蔓延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在全国各地拜望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临床大家:北京的吕炳奎先生、焦树德教授、陆广莘教授、王绵之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南京的干祖望教授、周仲瑛教授,上海的裘沛然教授、颜德馨教授,杭州的何任教授,武汉的李今庸教授,哈尔滨的张琪教授。在采访途中,一些中壮年中医中的佼佼者也与记者交流了看法,一些青年学子还向记者倾吐了他们的心里话。。
老一辈对中医未来的思考是沉重的,对中医教育的批评是尖锐的。爱之尤深,责之也切。衷心希望老人们的忠告不会付之东流。毕竟,这一辈中医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华医道的真正传人,很可能就是中华医道的最后传人,因为老中医称他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随着这一代老中医的过世,中医将走向消亡。)在沉痛的话语背后包藏着的是老中医们对中华仁术的拳拳之心。在深沉的思考底下昭示着的是歧黄学脉的坦途和正道。
之二:中医教育的危机是信心的危机
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除了院领导之外,主要就是毕业班的同学。在会上,同学们的一个共同心声就是对中医没有信心,这实在是一个怪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还不仅局限在广西,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都面临这个境况。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我们相当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搞这么一门教育,而最后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这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些什么书呢?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作为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 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机,而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颜德馨教授(以下简称颜老)告诉记者:“中医教育的失败,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学中医的人对中医没有信心。古代的大学者墨子说:‘志不坚,智不达。’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我们怎么可能学好它呢?怎么可能在遇到重大疑难时排除万难迎头而上呢?而攻克疑难、解决疑难正是中医学在五千年历史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中医院校流行的不信任中医的风气,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简称裘老)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中医教育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是自己不争气。本来,中医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人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
为什么会出现中医学人不信中医的怪现象呢?裘老的答案一针见血:“问题的根源恐怕还不在教师,而在政策的导向。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要中医走向现代化。中医走向现代化是对的,中医要创新也是对的,可是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医传统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的西医化。中医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始终处在一个返本开新的创造之中。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对<内经>的丰富和发展,这才是中医学术的创新,而仲景也由于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而成为一代宗师。历代的中医名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重大的创新历代层出不穷。”
裘老痛切地指出:“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对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成果茫然无知,你搞什么现代化?你根本不懂啊,没资格来讲中医的现代化。可是现在,由于中医现代化的含义错了,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的西医化。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其实是 假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现代化,是一个种赶时髦。他们不相信中医几千年来通过临床几亿人身上实践的成果,他们只相信小老鼠身上实验的结果。不相信几千年的伟大传统而相信小老鼠,这是对中医根本不了解,是一个错误。在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指导下,所谓的中医创新是空话,中医学术陷入了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返本才能开新。无论是中医现代化还是中医创新,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只有在中医学自身的规矩准绳内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中医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可能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颜老也痛心地指出:“裘老认为现在的中医现化化是假的现代化,是有道理的。中医现代化成了事实上的中医西医化。”
全国著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的焦树德教授(以下简称焦老)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目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
全国著名老中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的张琪教授(以下简称张老)也指出:“中医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导向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的何任教授(以下简称何老)也指出:“没有很好地继承,怎么能谈得上发扬呢?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发扬什么呢?”
西方著名思想家怀特海的一段话发人深省:“生命有要求原创的冲动,但社会与文化必须稳定到能够使追求原创的冒险得到滋养;如此,这种冒险才能开花结果而不至于变成没有导向的混乱。“换句话说,维护科学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个丰富而有生机的传统。这个传统内纯正权威(中医界古代的张仲景、孙思邈等,现代的邓铁涛、焦树德等临床大家)潜移默化的指引是这门学问保持生机和创造的源头活水。西方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也深刻地指出:“从我们人类的经验和历史来看,只有当人有个家,当人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的和伟大性的东西产生出来。“而中医在近现代的最大矛盾则是,一方面希望在“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实现中医的繁荣和兴盛,另一方面却不愿与自身传统血脉相连,对自身传统采取一种漠然甚至是排斥的态度。
于是,不相信中医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再加上对自身传统的冷漠势利之心,就构成了今天中医界的学术现状。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医界把改造传统中医、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中医被连根拔起。。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入了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中医学术的所谓“现代化“和“创新”也就不得不陷入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赶时髦“(裘老语),“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火化’和死亡”。(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语)“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众所周知,中医中药参照或按照何种标准开展研究,在中医界始终没有形成共识。目前,评估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的整套评价体系是来自西医的,造成评价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相脱节的情况,如以动物模型为核心的中医实验体系的建立。这给以后的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虽然刚刚在非典一线立下大功,广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的师承弟子们仍然对中医学的前途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告诉记者:“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医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为什么没法推广。实际上,现在中医界的科研工作者就相当于中医学的翻译人员,他们的工作只是把中医学的内容翻译成西医和国外的人都能接受的信息而已。它本身并没有真正发展中医。比如西医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在没有研制出来之前,许多自体无法产生胰岛素的 面临着死亡。该产品一旦开发出来,马上就可以推广,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胰岛素的出现解决了一个现代医学曾经无法解决的疑难。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的存在造福了亿万生灵,它的每一次发展都解决了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例如伤寒论的问世、温病学派的产生等等。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医学术研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比如说像活血化瘀治疗心脏病。在这样 科研进行之前,谁都知道活血化瘀治疗心脏病。等到所谓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一切照旧。可以这么说,这样一种中医学术研究,只不过是给中医学穿了一件逻辑语言和数学语言编制的外衣而已,对中医的实际内容没有任何触动。何况,活血化瘀只是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方法而已,当今之所以倍受关注,无非是套用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微循环等理论罢了。”
为严重的是,这种把简单模仿西医当成学术创新的后果就是导致中医的学术水平在一个低层次上重复。他们尖锐地指出:“比如说活血化瘀,现在很多人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研究,最后成果是:无病没有瘀,无药不化瘀。可是这种研究就完全失去了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其实是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容给抽象掉了,偷换掉了。中医的活血化瘀本来是非常高超的、微妙的,要辨人、辨部位、辨脏器……,非常入细入微。可是这样一种研究的结果是把原本非常精妙细微的活血化瘀弄成了没有内容的空洞的抽象,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降为一个很低的水平。这种研究是不成功的,甚至于导致滥用和治疗方向的错误。”
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几十年前曾撰文说:“冠心病之治疗,常用‘活血化瘀’之法,认为是‘血瘀’所致,但需深入分析。依中医理论,胸阳衰弱,浊阴干犯清阳之府,乃是该病之基本病机。”岳美中老先生是真正在中医理论框架内研究中医理论,其撰文的苦衷可以理解。可怕的是,种种研究上方向性的错误,不会因为几位老中医的呼吁而扭转,反而由既得利益者们“发扬光大”,从各级中医教育到新药开发、临床治疗无不贯彻到底,落实到每一个医生心中、每一个治疗方案里、每一位患者身上,出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可悲局面。
焦老的一番话尤其令人心痛:“我们老中医在一块的时候就讨论,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得出个什么结果呢?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的。完了!没有一个把中医几千年的成果否决了,都证明中医是对的。几十年来,每年花费多少个亿,多少大学、多少研究所、多少研究院参加进去搞,搞来搞去,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医是有道理的。我们这些老中医就想,如果从党的中医政策一下达,就按照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矩准绳研究中医,这几十年,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怎么也能出三个、五个成果,就是出一个成果也好啊。没有!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全白花了,时间也耽误了。”
“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做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这种中医到临床能看好病吗? 实验室里的老鼠能检验中医的成果吗?比如说对中医的一味药进行中药提纯。这味药在整体上却没有毒性,疗效很好。提得越纯、越细,毒性就越明显,疗效就越低。那么是以疗效判定药的好坏,还是以纯度判定药的好坏? 而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是以纯度为标准判定药的好坏,这恰恰说明不能用西医这一套标准评价中医。可是。我们中医科研的经费却全都浪费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其实都是泡沫。我们中医界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科研是在发展中医还是在消灭中医?中医的学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中医学得好的人?”
张老也指出:“根据主管部门要求,研究生必须做动物实验,否则不允许论文答辩。研究生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动物实验上,毕业后到了临床全部用不上,浪费人力物力,这也是困扰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学院的李今庸教授(以下简称李老)告诉记者:“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说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日‘研究型人才’。”
邓老也指出:“中医为什么推不倒?就因为它能治好病。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你说它不科学,你说它是经验医学,你说它什么都好,但它能够治好病。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不承认不行。可是我们的中医教育培养不出来的偏偏是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临床的高明中医。我很早就说过,中医的教育失败就是临床教育的失败。”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是造假。”
那么,中医院校的硕士、博士们为什么要给论文编造假数据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可是现在中医界讲究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行不行得通呢?行不通。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行不通还要行。那么学生怎么办呢?只好造假。”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李博安谈到:“中医界硕士、博士的这种严重的数据造假现象,和中医政策的导向有关系。去年,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以后研究生实验论文的结果可以有阴性的了。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政策导向就是要求中医研究生的实验结果必须是阳性的。这对中医界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和医院,不管是升级、升职,还是申请经费,如果实验结果不是阳性,就很困难。”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很无奈地谈到:“现在中医学术研究仅仅是对中医做了一点形式上的改变,而且大多还是掺假的,对中医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推动。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做这种有水分的、形式上的改变,而不去真正推动中医发展呢?那么多人学了中医,为什么不用中医、不在临床发展中医呢?就是因为背后有一种利益的驱使。在现在的体制下,老老实实从事中医发展的事业,对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会让他牺牲很多。说到底,是我们的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要求中医走向所谓的现代化,其实是西医化。”
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由于导向的错误,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也就成了“中医的伪现代化”,把中医带上了一条名存实亡的道路。就像一位中医界人士所说的,当年为“中医不能丢”所做的努力,中医机构的增加,中医院校数量的增加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空壳,邓老(邓铁涛)称之为“泡沫”,干老 (于祖望)称之为“蝉蜕”,是很形象深刻的比喻。而真正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在一所中医药大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规规矩矩学习中医,中医死掉;认认真真拜师学艺,自己死掉”。一位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的硕士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3年研究生学习的最大收获是‘走出校门,跳出正规”’。也就是说,走出已经学不到中医的中医药大学,到民间参访名师寻求真知;跳出已经“走入歧途”(裘老语)的中医正规教育,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体认中医的正道。
我们看到,在这种“中医伪现代化”的桎梏下,中医与价值之源的联系完全被切断了,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完全被窒息住了,五千年来根深叶茂的中华医道已经到了“花果飘零奄奄待毙”的惨境。可是中医界的一些领导和学术领头人仍然顽固地坚持着这样一条不归路,还要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脱胎换骨改造中医”。
一位中医界著名学者就宣称:“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中医学纳入到现代科学的体系之中,用逻辑、数学语言来描述它,用动物实验验证它……”。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校长还扬言“中医现代化没商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固执呢?
邓老的一段话意味深长:“我相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同志都想把中医的工作办好,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尽管大家诚心诚意想办好中医,可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你就要遭到失败。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子,就是大家心中有疑虑:中医能够独立地发展吗?自然科学在20世纪的成就那么大,中医要是没有自然科学的帮助,能行吗?”全国著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教授(以下简称周老)的看法与邓老不谋而合:“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西医化,究其根源,在于中医的科学性始终没有真正得到确认,中医学是否具有独立的学术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正视和承认。”全国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绵之教授(以下简称王老)也指出:“中医的科学性是否已得到真正的确认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自然科学的帮助,让中医顺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发展,能行吗?这是中医界从上到下心中难以解开的一个死结,也是尽管现在的中医现代化变成了“中医的伪现代化”,也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根源所在。
这里再转一篇文章,说得很好---
由“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一文引发的思考
《现代教育报》发了一篇题为“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的深度报道。该报特约记者郝光明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拜望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临床大家:北京的吕炳奎先生、焦树德教授、王绵之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南京的干祖望教授、周仲瑛教授,上海的裘沛然教授、颜德馨教授,杭州的何任教授,武汉的李今庸教授,哈尔滨的张琪教授。在采访中,郝记者与一批中年中医中的佼佼者,还有一些青年学子也进行了交流,大家对几十年来中医现代化的评价几乎一致是“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西化”,甚至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居然被人说成是“假的”,这不得不让每一位热爱中医,关心中医命运前途的中医人反思:是什么原因使中医现代化变成了中医西化?什么才是真的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陷入困境
中医要现代化,这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一绵延两千多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命作出过重大贡献,曾经辉煌鼎盛一时的医药技术提出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中医为什么要现代化?答案有很多。有人说:中医作为古代医药技术,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研究手段,提升其理论和临床水平。有人说:中医理论中许多概念模糊,说理主观性太强,中医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数理逻辑思维将其客观化、规范化、条理化。有人说:中医的现代化就是要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还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改掉中药粗、大、黑的外貌,开发像青蒿素那样的一类新药……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中医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肾阳虚证的研究、脾的研究、活血化瘀的研究,虽然其初期结果曾激励了不少中医人,但是,短暂的兴奋后,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一直迟滞不前,进展缓慢;经络实质的研究应该是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然而迄今为止还仅限于各种假说并存,未有定论;中药复方的研究,难点重重,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中药西化“变异”出的“毒副作用”,却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被炒得沸沸扬扬;某些中药虽然远离了“粗、大、黑”的外貌,但其应用已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严重脱节,不过是在药典里增加了一味“西药”而已……中医现代化陷入了歧路彷徨的困境之中。
把脉中医现代化
造成中医现代化陷入困境的根源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科学一元论”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头脑。中医理论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鄙视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思潮,长期以来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以致于中医科学性受到怀疑,其独立的学术地位也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崇尚西方科学,同时对自身采取漠视甚至排斥的态度,使中医走上了唯西方科学是从,简单模仿西医的所谓“现代化”之路。
1.把西方科学当成了现代化的标准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西医结合是开展最深入和应用最广的,这源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按照这一方针的本意,是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经过长期的努力,使二者在高层次上实现统一,形成超越中医和西医水平的新医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西方科学(包括西医学)为准绳研究、判定和同化中医中药,却成为五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所走过的路。
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西汇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在深入研究中西医后就得出了“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的结论。而恽铁樵先生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要实现“化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证明:在现阶段,中西医无论在理论还是在临床上,是两张皮;西医理论和技术虽然很“先进”,但在目前还难以从本质上提升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有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医在中医临床的介入,导致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退化。一位从事了十几年临床工作的中医感叹地说:“现代临床中医师往往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一见到炎症,马上就想到清热解毒,一说是心梗,就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这样的辨“症”论治,渐渐失去的,是中医的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刘长林教授告诉记者: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获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但是科学认识却受到国家民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族,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宇宙是无限的,大千世界是极端复杂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和科学成果,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可能而且应当形成不同的科学体系。事实上,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对人类曾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主要发源于古希腊,偏重分析还原,着意形质实体,目的在于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西方科学;一个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偏重综合整体,着意功能虚体,目的在于尽物(人)之性,共存共荣的中国科学。中西医学就分属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二者在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上可以互相补充,但不可通约。这就是为什么中西医难以化合的根本原因。
而以西方科学方法来判定中医的科学性,行得通吗?从认识论来讲,科学方法完全是为科学认识服务的,从属于科学的认知目标。因此,以是否采取了某种科学方法来判定是不是科学,其实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所以,以西方科学方法来评判中医的科学性显然是错误的。如果继续以西方科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准,结果只能是中医灵魂(理论)的死亡。
国家级软课题“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研究员近来在反思中药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时也指出,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这是把中医药产业推进了死胡同。
2.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体系的漠视和排斥
正如裘沛然教授所说:“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结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而在中医现代化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现代化”而忽视了现代化的主体。中医界不研究经典研究“新三论”,搞动物实验蔚然成风。在中医药高等院校,除了文献专业,中医的硕士、博士不做动物实验就不能毕业,而某些从不看经典,连《内经》篇题都读不通,《伤寒论》有多少条都不知道的中医博士,只要英语学得好,实验做得符合“现代化”方向,照样“进军”博士后,成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顶级”人才。中医界内部搞“现代化”搞得如火如荼,中医界外的众多行业也不示弱,尤其是近年来,植物、化工、生物技术、西药等行业,对中医理论皮毛不懂,也一拥而上,大搞中药现代化。失去了中医理论根基的“现代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怎么会有生命力?!
如何理解中医现代化
中医西化不是现代化,那么,我们该对中医现代化作何理解呢?“现代”是相对于“古代”而言,同时也有“先进性”的含义。对于产生于古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来说,中医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医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中医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应该说,中医现代化是时代发展对中医的要求,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现代化,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实现它?评判它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某一事物的先进与否,和人们的认识方法和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先进的,在认识方法和认识水平提高后,可能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而以前认为落后的,反而有可能被认为是先进的。中医体系中有许多现在看来是“古代的”、“落后的”东西,在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能被重新发现它的现代性和价值。所以,中医现代化中如何进行“扬”与“弃”,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曾有位文化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吃牛肉、羊肉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营养,长自己的肉,而不是为了长牛肉、羊肉。中医现代化亦如是。作为现代化主体的中医,从来就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一个始终处在返本开新创造中的、具有独立学术地位、与西医学互为补充的一门学科。我们每一位从事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时时把握的一点是:中医现代化是为了自身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提高,为了中医的服务更加适合于现代,而绝不是中医对西医的简单模仿,也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入西医的体系。
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中医现代化的道路上,呼唤对中医充满自信、对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理解、思维开放、博学而善于思考的中医人。相信通过努力,中医在不断吸收现代思想和科技营养后,会以更加非凡的魅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于现代人类!(白晓芸)
我是外行,有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死结根本不是问题。
中医的发展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和西医才不过是三四百年。如果“现代科学”解释不了“中医药”,那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而不是中医的问题。我们应该沿着中以自身的理论和传统,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规则。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统计数据也是现代科学。
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经络的实质,不如直接知识和医术产业化,实实在在的造福人民。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接不接受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在中国全面推广,先把成果展示出来,让FDA反思他的标准流程是否有问题。
我虽然不懂任何关于中医的东西,但是我实实在在看到我德国寄宿家庭的男主人热爱风油精,拿风油精治头疼、治腿痒,泡澡,还推荐给他最好的朋友们。我不管风油精是什么原理,但我想:只要把风油精好好包装包装,比如用竹子做包装盒,让后加上用十国语言书写的说明书,背景是中国山水画,再讲讲文化,讲讲风油精的典故,那肯定能在欧美畅销,哈!
转:“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
采访缘起:“不是中医不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
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肺炎在全国肆虐,几令现代医学陷入无策可施的窘境,但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型肺炎,沉寂已久的中医学却显示出了她顽强的生命力。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经验表明:中医药防治非典效果显著。全国著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以下简称邓老)根据广东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当然,这个中医必须是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具体地讲,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
邓老还告诉记者:“全国其他地方的中医之所以不能像广州一样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很多中青年中医,包括六十岁左右的中医,大多西化了,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临床经验也很欠缺,对中医信心不够。而广东省中医院这两年组织医院的骨干大夫拜师、温习中医学经典,所以这次在面对非典时,广东省中医院的大夫就敢于用中医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许。”
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师承弟子、广东省中医院的陈伟大夫刚刚结束一线抗击非典的工作,他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在这次非典的防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学根基更扎实,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修养能像老中医们那样深厚的话,我们会发挥得更好。这个体会特别深。在一线治疗非典的过程中,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徒弟都深深感觉到,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确实是这样。”
“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陈伟大夫的肺腑之言是沉痛的。
从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具有五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以她神奇的疗效和“以变应变”的巨大灵活性得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认可。但是,在中医院校,一股不信任中医的风气却在老师和学生中蔓延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在全国各地拜望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临床大家:北京的吕炳奎先生、焦树德教授、陆广莘教授、王绵之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南京的干祖望教授、周仲瑛教授,上海的裘沛然教授、颜德馨教授,杭州的何任教授,武汉的李今庸教授,哈尔滨的张琪教授。在采访途中,一些中壮年中医中的佼佼者也与记者交流了看法,一些青年学子还向记者倾吐了他们的心里话。。
老一辈对中医未来的思考是沉重的,对中医教育的批评是尖锐的。爱之尤深,责之也切。衷心希望老人们的忠告不会付之东流。毕竟,这一辈中医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华医道的真正传人,很可能就是中华医道的最后传人,因为老中医称他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随着这一代老中医的过世,中医将走向消亡。)在沉痛的话语背后包藏着的是老中医们对中华仁术的拳拳之心。在深沉的思考底下昭示着的是歧黄学脉的坦途和正道。
之二:中医教育的危机是信心的危机
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除了院领导之外,主要就是毕业班的同学。在会上,同学们的一个共同心声就是对中医没有信心,这实在是一个怪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还不仅局限在广西,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都面临这个境况。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我们相当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搞这么一门教育,而最后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这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些什么书呢?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作为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 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机,而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颜德馨教授(以下简称颜老)告诉记者:“中医教育的失败,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学中医的人对中医没有信心。古代的大学者墨子说:‘志不坚,智不达。’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我们怎么可能学好它呢?怎么可能在遇到重大疑难时排除万难迎头而上呢?而攻克疑难、解决疑难正是中医学在五千年历史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中医院校流行的不信任中医的风气,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简称裘老)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中医教育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是自己不争气。本来,中医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人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
为什么会出现中医学人不信中医的怪现象呢?裘老的答案一针见血:“问题的根源恐怕还不在教师,而在政策的导向。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要中医走向现代化。中医走向现代化是对的,中医要创新也是对的,可是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医传统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的西医化。中医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始终处在一个返本开新的创造之中。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对<内经>的丰富和发展,这才是中医学术的创新,而仲景也由于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而成为一代宗师。历代的中医名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重大的创新历代层出不穷。”
裘老痛切地指出:“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对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成果茫然无知,你搞什么现代化?你根本不懂啊,没资格来讲中医的现代化。可是现在,由于中医现代化的含义错了,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的西医化。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其实是 假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现代化,是一个种赶时髦。他们不相信中医几千年来通过临床几亿人身上实践的成果,他们只相信小老鼠身上实验的结果。不相信几千年的伟大传统而相信小老鼠,这是对中医根本不了解,是一个错误。在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指导下,所谓的中医创新是空话,中医学术陷入了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返本才能开新。无论是中医现代化还是中医创新,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只有在中医学自身的规矩准绳内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中医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可能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颜老也痛心地指出:“裘老认为现在的中医现化化是假的现代化,是有道理的。中医现代化成了事实上的中医西医化。”
全国著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的焦树德教授(以下简称焦老)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目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
全国著名老中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的张琪教授(以下简称张老)也指出:“中医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导向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的何任教授(以下简称何老)也指出:“没有很好地继承,怎么能谈得上发扬呢?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发扬什么呢?”
西方著名思想家怀特海的一段话发人深省:“生命有要求原创的冲动,但社会与文化必须稳定到能够使追求原创的冒险得到滋养;如此,这种冒险才能开花结果而不至于变成没有导向的混乱。“换句话说,维护科学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个丰富而有生机的传统。这个传统内纯正权威(中医界古代的张仲景、孙思邈等,现代的邓铁涛、焦树德等临床大家)潜移默化的指引是这门学问保持生机和创造的源头活水。西方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也深刻地指出:“从我们人类的经验和历史来看,只有当人有个家,当人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的和伟大性的东西产生出来。“而中医在近现代的最大矛盾则是,一方面希望在“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实现中医的繁荣和兴盛,另一方面却不愿与自身传统血脉相连,对自身传统采取一种漠然甚至是排斥的态度。
于是,不相信中医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再加上对自身传统的冷漠势利之心,就构成了今天中医界的学术现状。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医界把改造传统中医、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中医被连根拔起。。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入了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中医学术的所谓“现代化“和“创新”也就不得不陷入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赶时髦“(裘老语),“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火化’和死亡”。(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语)“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众所周知,中医中药参照或按照何种标准开展研究,在中医界始终没有形成共识。目前,评估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的整套评价体系是来自西医的,造成评价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相脱节的情况,如以动物模型为核心的中医实验体系的建立。这给以后的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虽然刚刚在非典一线立下大功,广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的师承弟子们仍然对中医学的前途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告诉记者:“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医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为什么没法推广。实际上,现在中医界的科研工作者就相当于中医学的翻译人员,他们的工作只是把中医学的内容翻译成西医和国外的人都能接受的信息而已。它本身并没有真正发展中医。比如西医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在没有研制出来之前,许多自体无法产生胰岛素的 面临着死亡。该产品一旦开发出来,马上就可以推广,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胰岛素的出现解决了一个现代医学曾经无法解决的疑难。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的存在造福了亿万生灵,它的每一次发展都解决了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例如伤寒论的问世、温病学派的产生等等。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医学术研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比如说像活血化瘀治疗心脏病。在这样 科研进行之前,谁都知道活血化瘀治疗心脏病。等到所谓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一切照旧。可以这么说,这样一种中医学术研究,只不过是给中医学穿了一件逻辑语言和数学语言编制的外衣而已,对中医的实际内容没有任何触动。何况,活血化瘀只是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方法而已,当今之所以倍受关注,无非是套用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微循环等理论罢了。”
为严重的是,这种把简单模仿西医当成学术创新的后果就是导致中医的学术水平在一个低层次上重复。他们尖锐地指出:“比如说活血化瘀,现在很多人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研究,最后成果是:无病没有瘀,无药不化瘀。可是这种研究就完全失去了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其实是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容给抽象掉了,偷换掉了。中医的活血化瘀本来是非常高超的、微妙的,要辨人、辨部位、辨脏器……,非常入细入微。可是这样一种研究的结果是把原本非常精妙细微的活血化瘀弄成了没有内容的空洞的抽象,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降为一个很低的水平。这种研究是不成功的,甚至于导致滥用和治疗方向的错误。”
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几十年前曾撰文说:“冠心病之治疗,常用‘活血化瘀’之法,认为是‘血瘀’所致,但需深入分析。依中医理论,胸阳衰弱,浊阴干犯清阳之府,乃是该病之基本病机。”岳美中老先生是真正在中医理论框架内研究中医理论,其撰文的苦衷可以理解。可怕的是,种种研究上方向性的错误,不会因为几位老中医的呼吁而扭转,反而由既得利益者们“发扬光大”,从各级中医教育到新药开发、临床治疗无不贯彻到底,落实到每一个医生心中、每一个治疗方案里、每一位患者身上,出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可悲局面。
焦老的一番话尤其令人心痛:“我们老中医在一块的时候就讨论,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得出个什么结果呢?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的。完了!没有一个把中医几千年的成果否决了,都证明中医是对的。几十年来,每年花费多少个亿,多少大学、多少研究所、多少研究院参加进去搞,搞来搞去,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医是有道理的。我们这些老中医就想,如果从党的中医政策一下达,就按照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矩准绳研究中医,这几十年,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怎么也能出三个、五个成果,就是出一个成果也好啊。没有!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全白花了,时间也耽误了。”
“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做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这种中医到临床能看好病吗? 实验室里的老鼠能检验中医的成果吗?比如说对中医的一味药进行中药提纯。这味药在整体上却没有毒性,疗效很好。提得越纯、越细,毒性就越明显,疗效就越低。那么是以疗效判定药的好坏,还是以纯度判定药的好坏? 而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是以纯度为标准判定药的好坏,这恰恰说明不能用西医这一套标准评价中医。可是。我们中医科研的经费却全都浪费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其实都是泡沫。我们中医界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科研是在发展中医还是在消灭中医?中医的学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中医学得好的人?”
张老也指出:“根据主管部门要求,研究生必须做动物实验,否则不允许论文答辩。研究生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动物实验上,毕业后到了临床全部用不上,浪费人力物力,这也是困扰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学院的李今庸教授(以下简称李老)告诉记者:“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说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日‘研究型人才’。”
邓老也指出:“中医为什么推不倒?就因为它能治好病。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你说它不科学,你说它是经验医学,你说它什么都好,但它能够治好病。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不承认不行。可是我们的中医教育培养不出来的偏偏是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临床的高明中医。我很早就说过,中医的教育失败就是临床教育的失败。”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是造假。”
那么,中医院校的硕士、博士们为什么要给论文编造假数据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可是现在中医界讲究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行不行得通呢?行不通。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行不通还要行。那么学生怎么办呢?只好造假。”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李博安谈到:“中医界硕士、博士的这种严重的数据造假现象,和中医政策的导向有关系。去年,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以后研究生实验论文的结果可以有阴性的了。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政策导向就是要求中医研究生的实验结果必须是阳性的。这对中医界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和医院,不管是升级、升职,还是申请经费,如果实验结果不是阳性,就很困难。”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很无奈地谈到:“现在中医学术研究仅仅是对中医做了一点形式上的改变,而且大多还是掺假的,对中医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推动。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做这种有水分的、形式上的改变,而不去真正推动中医发展呢?那么多人学了中医,为什么不用中医、不在临床发展中医呢?就是因为背后有一种利益的驱使。在现在的体制下,老老实实从事中医发展的事业,对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会让他牺牲很多。说到底,是我们的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要求中医走向所谓的现代化,其实是西医化。”
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由于导向的错误,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也就成了“中医的伪现代化”,把中医带上了一条名存实亡的道路。就像一位中医界人士所说的,当年为“中医不能丢”所做的努力,中医机构的增加,中医院校数量的增加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空壳,邓老(邓铁涛)称之为“泡沫”,干老 (于祖望)称之为“蝉蜕”,是很形象深刻的比喻。而真正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在一所中医药大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规规矩矩学习中医,中医死掉;认认真真拜师学艺,自己死掉”。一位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的硕士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3年研究生学习的最大收获是‘走出校门,跳出正规”’。也就是说,走出已经学不到中医的中医药大学,到民间参访名师寻求真知;跳出已经“走入歧途”(裘老语)的中医正规教育,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体认中医的正道。
我们看到,在这种“中医伪现代化”的桎梏下,中医与价值之源的联系完全被切断了,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完全被窒息住了,五千年来根深叶茂的中华医道已经到了“花果飘零奄奄待毙”的惨境。可是中医界的一些领导和学术领头人仍然顽固地坚持着这样一条不归路,还要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脱胎换骨改造中医”。
一位中医界著名学者就宣称:“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中医学纳入到现代科学的体系之中,用逻辑、数学语言来描述它,用动物实验验证它……”。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校长还扬言“中医现代化没商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固执呢?
邓老的一段话意味深长:“我相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同志都想把中医的工作办好,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尽管大家诚心诚意想办好中医,可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你就要遭到失败。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子,就是大家心中有疑虑:中医能够独立地发展吗?自然科学在20世纪的成就那么大,中医要是没有自然科学的帮助,能行吗?”全国著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教授(以下简称周老)的看法与邓老不谋而合:“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西医化,究其根源,在于中医的科学性始终没有真正得到确认,中医学是否具有独立的学术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正视和承认。”全国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绵之教授(以下简称王老)也指出:“中医的科学性是否已得到真正的确认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自然科学的帮助,让中医顺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发展,能行吗?这是中医界从上到下心中难以解开的一个死结,也是尽管现在的中医现代化变成了“中医的伪现代化”,也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根源所在。
这里再转一篇文章,说得很好---
由“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一文引发的思考
《现代教育报》发了一篇题为“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的深度报道。该报特约记者郝光明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拜望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临床大家:北京的吕炳奎先生、焦树德教授、王绵之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南京的干祖望教授、周仲瑛教授,上海的裘沛然教授、颜德馨教授,杭州的何任教授,武汉的李今庸教授,哈尔滨的张琪教授。在采访中,郝记者与一批中年中医中的佼佼者,还有一些青年学子也进行了交流,大家对几十年来中医现代化的评价几乎一致是“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西化”,甚至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居然被人说成是“假的”,这不得不让每一位热爱中医,关心中医命运前途的中医人反思:是什么原因使中医现代化变成了中医西化?什么才是真的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陷入困境
中医要现代化,这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一绵延两千多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命作出过重大贡献,曾经辉煌鼎盛一时的医药技术提出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中医为什么要现代化?答案有很多。有人说:中医作为古代医药技术,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研究手段,提升其理论和临床水平。有人说:中医理论中许多概念模糊,说理主观性太强,中医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数理逻辑思维将其客观化、规范化、条理化。有人说:中医的现代化就是要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还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改掉中药粗、大、黑的外貌,开发像青蒿素那样的一类新药……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中医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肾阳虚证的研究、脾的研究、活血化瘀的研究,虽然其初期结果曾激励了不少中医人,但是,短暂的兴奋后,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一直迟滞不前,进展缓慢;经络实质的研究应该是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然而迄今为止还仅限于各种假说并存,未有定论;中药复方的研究,难点重重,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中药西化“变异”出的“毒副作用”,却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被炒得沸沸扬扬;某些中药虽然远离了“粗、大、黑”的外貌,但其应用已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严重脱节,不过是在药典里增加了一味“西药”而已……中医现代化陷入了歧路彷徨的困境之中。
把脉中医现代化
造成中医现代化陷入困境的根源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科学一元论”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头脑。中医理论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鄙视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思潮,长期以来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以致于中医科学性受到怀疑,其独立的学术地位也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崇尚西方科学,同时对自身采取漠视甚至排斥的态度,使中医走上了唯西方科学是从,简单模仿西医的所谓“现代化”之路。
1.把西方科学当成了现代化的标准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西医结合是开展最深入和应用最广的,这源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按照这一方针的本意,是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经过长期的努力,使二者在高层次上实现统一,形成超越中医和西医水平的新医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西方科学(包括西医学)为准绳研究、判定和同化中医中药,却成为五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所走过的路。
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西汇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在深入研究中西医后就得出了“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的结论。而恽铁樵先生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要实现“化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证明:在现阶段,中西医无论在理论还是在临床上,是两张皮;西医理论和技术虽然很“先进”,但在目前还难以从本质上提升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有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医在中医临床的介入,导致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退化。一位从事了十几年临床工作的中医感叹地说:“现代临床中医师往往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一见到炎症,马上就想到清热解毒,一说是心梗,就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这样的辨“症”论治,渐渐失去的,是中医的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刘长林教授告诉记者: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获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但是科学认识却受到国家民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族,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宇宙是无限的,大千世界是极端复杂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和科学成果,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可能而且应当形成不同的科学体系。事实上,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对人类曾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主要发源于古希腊,偏重分析还原,着意形质实体,目的在于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西方科学;一个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偏重综合整体,着意功能虚体,目的在于尽物(人)之性,共存共荣的中国科学。中西医学就分属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二者在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上可以互相补充,但不可通约。这就是为什么中西医难以化合的根本原因。
而以西方科学方法来判定中医的科学性,行得通吗?从认识论来讲,科学方法完全是为科学认识服务的,从属于科学的认知目标。因此,以是否采取了某种科学方法来判定是不是科学,其实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所以,以西方科学方法来评判中医的科学性显然是错误的。如果继续以西方科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准,结果只能是中医灵魂(理论)的死亡。
国家级软课题“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研究员近来在反思中药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时也指出,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这是把中医药产业推进了死胡同。
2.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体系的漠视和排斥
正如裘沛然教授所说:“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结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而在中医现代化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现代化”而忽视了现代化的主体。中医界不研究经典研究“新三论”,搞动物实验蔚然成风。在中医药高等院校,除了文献专业,中医的硕士、博士不做动物实验就不能毕业,而某些从不看经典,连《内经》篇题都读不通,《伤寒论》有多少条都不知道的中医博士,只要英语学得好,实验做得符合“现代化”方向,照样“进军”博士后,成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顶级”人才。中医界内部搞“现代化”搞得如火如荼,中医界外的众多行业也不示弱,尤其是近年来,植物、化工、生物技术、西药等行业,对中医理论皮毛不懂,也一拥而上,大搞中药现代化。失去了中医理论根基的“现代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怎么会有生命力?!
如何理解中医现代化
中医西化不是现代化,那么,我们该对中医现代化作何理解呢?“现代”是相对于“古代”而言,同时也有“先进性”的含义。对于产生于古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来说,中医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医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中医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应该说,中医现代化是时代发展对中医的要求,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现代化,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实现它?评判它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某一事物的先进与否,和人们的认识方法和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先进的,在认识方法和认识水平提高后,可能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而以前认为落后的,反而有可能被认为是先进的。中医体系中有许多现在看来是“古代的”、“落后的”东西,在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能被重新发现它的现代性和价值。所以,中医现代化中如何进行“扬”与“弃”,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曾有位文化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吃牛肉、羊肉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营养,长自己的肉,而不是为了长牛肉、羊肉。中医现代化亦如是。作为现代化主体的中医,从来就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一个始终处在返本开新创造中的、具有独立学术地位、与西医学互为补充的一门学科。我们每一位从事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时时把握的一点是:中医现代化是为了自身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提高,为了中医的服务更加适合于现代,而绝不是中医对西医的简单模仿,也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入西医的体系。
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中医现代化的道路上,呼唤对中医充满自信、对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理解、思维开放、博学而善于思考的中医人。相信通过努力,中医在不断吸收现代思想和科技营养后,会以更加非凡的魅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于现代人类!(白晓芸)
Subscribe to:
Posts (Atom)